秋来话“秋冻”……
秋来话“秋冻”
文/袁文良
俗话说“春捂秋冻”,其意思是说“秋天不要忙添衣”。初秋,暑热未尽,凉风时至,衣服要逐渐添加,万不可一下子加得太多,要有意识地让机体“冻一冻”。这样,不仅可以避免因穿衣过多而导致的身热汗多、汗液蒸发、阴津耗伤、阳气外泄,而且顺应了秋天阴精内蓄、阳气内收的养生需要,因而不少市民在秋天到来之际,尝试起了“秋冻”的保健之法。
医学研究早已表明,微寒的刺激,可提高大脑的兴奋性,增加皮肤的血流量,使皮肤代谢加快,机体耐寒能力提高。尤其是幼儿和青少年,阳气偏旺,切忌穿衣服过多。否则,经常给孩子穿过多的衣服,孩子就会缺乏对寒冷刺激的锻炼,偶尔受一点风寒,就会很快生病。所以,自古以来民间就有“要想小儿安,三分饥和寒”的说法。对老年人来说,机体机能降低,但也不可过多的添加衣物,当然也不是说穿得越少越好,老人的保暖还是相当重要的,但也要根据气候的变化缓慢添加。
“秋冻”既是顺应秋季自然收敛的养生需要,也是防止疾病的良方。秋后气温逐渐降低,人们不过早的添加衣服,可使人体的抗冷机能得到锻炼,增强耐寒的能力,有利于预防感冒及其他疾病的发生。但专家也提醒,如果一味的讲究“秋冻”,要警惕适得其反,被“冻”出病来。首先,秋冻也要因人而异,年轻人血气方刚,对外界寒冷的适应及抵御能力都比较强,当然可以冻一冻;而上了年纪的老年人大多肾阳衰微,禁不起太冷的刺激。特别是一些患有肠胃疾病、心血管病、支气管炎和哮喘病的人,对寒凉的刺激更加敏感,稍不注意就会引起疾病发作,因而不能轻易的接受“秋冻”。
另外,从医学临床上来看,身体的有些部位显得娇嫩一些,秋冻时则应该注意保暖,不要轻易受冻,否则会引发疾病。一是脖子。脖子受凉,向下容易引起有肺部感染症状的感冒,向上则会导致颈部血管收缩,不利于脑部供血;二是肚脐。初秋,天气白天特别是中午时显得热一些,而早晚气温较低,有的市民特别是爱美的女性市民,不注意肚脐的保暖。虽然白天不觉得,但是到了夜间,寒凉之气容易通过肚脐侵袭到人体内部,首当其冲被刺激的就是肠部,容易引发寒性腹泻,因此晚上睡觉时最好盖上一床薄被子;三是后背。入秋后,自然界阳气渐收,阴气渐长,因此,对阳气的护养比较重要。有些家庭夏天时在床上垫了凉席,初秋时如不及时撤换,睡觉时仍然让背部直接与凉席接触,容易导致后背受凉,结果损伤了沿后背巡行的督脉阳气。对于呼吸系统不好的人们来说,则容易诱发咳嗽、支气管炎等呼吸系统疾患,尤其是咳嗽可能会发展成为燥咳,经久不愈。因此,进入秋天,最好在凉席上铺上一层床单,或是及时撤掉;四是肩部。现在,在临床上越来越多的人患有“肩周炎”。初秋时节的夜晚寒凉,人体肩部如果受凉时间久了,抵抗力自然就会下降,容易受“风寒湿邪”的侵袭,这样就容易引发“肩周炎”。所以,初秋时节肩部也要注意保暖,不要轻易受冻;五是膝关节。虽然入秋后天气转凉,但有些女孩仍穿着短裙、短裤,配一双长统丝袜和一双高腰皮靴,显得靓丽时尚。殊不知,这种时髦的装扮会把膝关节露在外面,长期如此,就会患上关节炎。深秋是关节炎的始发期,如果这个季节膝关节受冻时间过长,就会出现怕冷、怕风甚至刺痛的症状,而这也正是关节炎的最初表现;六是双脚。俗话说“人暖先暖脚”,如果脚部受凉,浑身都会感到寒冷。脚部长期受冻,人体的抵抗力就会下降。我们知道,人的五脏六腑在足部有相应的敏感区或反应点,如果脚部受冻,自然会引起相关部位的毛细血管收缩,在相应的器官也会有所反应,各种疾病也可能会“乘虚而入”。因此,晚上睡觉前用热水泡泡脚,可以使足部气血顺畅,预防寒气侵袭。
通联:(450052)郑州市淮河路53号院郑州市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支队 袁文良
电话:13598831881 E-mail:[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