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究红楼众美人的外貌气韵,第一当属秦可卿。……
细究红楼众美人的外貌气韵,第一当属秦可卿。
曹雪芹这样形容她:鲜艳妩媚,有似宝钗。风流袅娜,又如黛玉。
第一次看到这一行字,被震到了:这个秦可卿,何能之有,能兼钗黛之美?!
宝钗的丰艳容貌,黛玉的空灵气质,是红楼中的榜首、美人中的美人,秦可卿却能够将此两种不同风格的美尽揽于己身,可见其销魂之姿。比之于端庄的宝钗,纯真的黛玉,秦可卿更多一重成熟女人韵味;比之于泼辣的凤姐,她更多一重良善温婉;比之于红楼二尤,她又多一重高瞻远瞩。脂粉中的翘楚,花黛中的魁首……恰恰她生错了地方。因为太过美丽,命运无可逃避的飘零。
秦可卿出场时,贾政正出任工部员外郎,负责工程建设,协助他工作的下属叫营缮郎,属于工部下面分支的一个中低等官员,所以正出任营缮郎的秦可卿养父秦业是贾政的下属。
从文中来看,她是一个不知道亲生父母是谁的孤儿,被秦业收养,后因家庭关系等种种原因嫁给了贾蓉。又因自身品貌等各方面条件都极为出众,成为了贾母心中的“得意人”。
虽然荣国府的太太奶奶们一个个都出身名门,基本是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之间的相互联姻,但并不是说只有出身豪门的女孩儿才可嫁进贾府。在贾母眼里,为宝玉挑选媳妇的首要条件是模样儿好、性格好,然后才看家境如何。尤其对于贾珍这样色场老手来讲,挑儿媳妇最重要的标准必定是相貌。当年的秦可卿品貌极其出众,到了远近闻名的地步,再兼与贾府的一些关系往来,在秦家并不宽裕的家庭条件之下,秦可卿还是嫁入了豪门!
秦可卿是个神秘的女人。尘世中,她是贾府的少奶奶。红尘外的太虚幻境里,她是警幻之妹,是天界仙子。
曹雪芹刻意把秦可卿写成一个仙子,“情天情海幻情身”,偶入凡尘。刻意地淡化她的生身父母,为的是使秦可卿在太虚幻境中的身份更加突出。历来仙者来多为缥缈,极少听说哪个神仙父亲母亲姓谁名谁。
既是仙子,自然要跟尘世中人保持开一定的距离,因之神秘,所以才符合可卿的气质。她绝非黛玉宝钗一干或报恩或历劫的女子,所以秦可卿理应出身不详,否则便淡化了她身上的“仙韵”了。glzy8.com/zl/转载请保留
恰恰曹雪芹是一个缺憾艺术大师,写绝世美人必有一陋处方显其真实可爱,故而,黛玉过瘦而且小性儿,宝钗偏胖而且世故,湘云咬舌且无女性气质。秦可卿唯一的陋处则是她的“淫”,那样一个时代,这是一个致命的缺憾,果真,日后的秦可卿死于此。
与公公的婚外情暴露后,她选择了自我了断。古代乱伦是相当严重的罪行,《唐律疏议》有规定:“诸奸父祖妾、伯叔母、姑姊妹、子孙之妇、兄弟之女者,绞。”处罚措施为极刑。
可卿死的那刻,书中写,“彼时合家皆知,无不纳罕,都有些疑心。”可见这死得蹊跷。本不是致命疾病,从发病时间到死亡的时间实际上已经有一年的光景了,书中又明明写有转愈的迹象,为何将好之际又突然暴死?全家人心里都觉得奇怪,也有些猜透事情的真相了。
可卿死后,贾珍在安排后事的过程中,做了两件过分出格的事情。
首先是秦可卿的棺材,用的木料不寻常:“帮底皆厚八寸,纹若槟榔,味若檀麝,以手扣之,玎珰如金玉”。这块木料是樯木,出自潢海铁网山上,作了棺材,万年不坏。这副奇异的棺材原是因参与了政变而被捕的义忠亲王为自己将来的后事预备的,只因政治失利,无福消受了。这块寿材的价钱奇高,至少在一千两银子以上。这个数字在当时的社会中来看是惊人的,皇帝每年过年赏赐世袭的官宦之家,也不过千两纹银而已,而贾珍愿意拿着这么庞大的一笔数额去为儿媳妇做一副棺材,可见其痛疚之情。以此猜想,贾珍虽好色无度,但对秦可卿,是有真爱的。
第二件事情。秦可卿死后,贾珍只图风光大葬,为儿子贾蓉捐官以求体面发送儿媳。贾珍是官居三品的威烈将军,不小的官衔,但他毕竟是秦可卿的公公,作为丈夫的贾蓉却是一介平头百姓,自然不够体面。于是贾珍又花了一千二百两银子为贾蓉买了个五品龙禁尉的官衔。彼时贾蓉二十岁,是个不务正业的浪荡子。秦可卿真正的死因,他心里当然清楚。此事一出,贾珍立即上下疏通为贾蓉买官,一则是为了丧事办得更体面,二则也是为了安抚儿子,毕竟就这件事来说,自己这个做父亲的是最大的错者。
一直在想秦可卿与这父子二人的关系。
估计贾蓉从一开始就知道父亲和妻子的“隐情”,只慑于父威不敢发作。加之贾蓉本身也是浪荡成性的色中鬼,能自己找乐子也就够了,绝灭伦常的事情他做的也不少,这种人的是非道德观已接近于零,只要自己快活,才不管其他事情。
文中来看,贾蓉和秦可卿这对夫妻一直貌合神离,从未写到他们夫妻二人有过单独在一起的场景。对于贾蓉而言,秦可卿的死未必不是一件好事,既是对父亲的一种惩罚,又让自己得以解脱,毕竟跟父亲共有一个爱人的滋味也不好受。对于秦可卿而言,死亡也正是解决自己困境的最佳办法。试想,当日的秦可卿没有在天香楼自尽,他日公公亡故,丈夫贾蓉成了当家的老爷,失去了靠山的秦可卿也许会比先前的命运悲惨百倍!
早脱苦海,未尝不是好事。命运已然如此,悲剧已经注定,只是时间长短的问题。管理资源吧阅读
至此,死路,已成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