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手,有没有能让对方不难过的方式

  “你想离开,为什么不直接跟他说?”堤防的风冷得紧,我握住领口等着。

  “我不知道该怎么开口。下周就是他的生日,我想至少等帮他过完生日再说……。再怎么说,他都已经陪了我2年多,如果在这个时候提分手,会不会太残忍了一点?”Cherie 把剩下的啤酒喝完,一阵风将放在椅子上的铝罐吹走,她一脸歉疚像是在说并不是她的错。

  慢一点说,他会比较好过吗?分手,有没有能让对方不难过的方法?

  就像被甩的人想抚平心伤一样,提分手的人往往也希望能和平收尾,希望分开后还是朋友。可是,你们都曾经在这段关系里投入那么多,你们曾经在好多个脆弱的晚上相互依偎取暖,你们曾经对彼此如此重要……面对重要的失落,情绪的反应本来就是一种“重视这段关系”的体现,又“为何”要期待这份离开不要带来太多伤悲?

分手,有没有能让对方不难过的方式

  分手,并不存在时间“点”

  “她要离开,我并不怪她;可是我不懂,为什么她可以这么淡定地走?她好得很快、伤心很短,让我不得不怀疑:是不是打从一开始,她就没有真正在乎过我?”

  其实许多人都误解了,分手从来不是一个时间点,而是一个历程。之所以“好像不难过”,是因为在提出分手之前就已经难过好长一段时间了;之所以能够“无缝接轨找到下一个对象”,是因为在挣扎与犹豫的过程中,已经有了另一个停靠的地方。

  他看起来比较好过,并不代表他不曾爱过,只是因为你的悲伤在预期之外,而他的失落已在计划之中。学者Lindermann 与Parkes 指出,“预期中的悲伤”(例如知道自己或亲人即将死亡),比起“突然得知”的人适应更佳,他们有更多的时间去处理、因应这些伤痛。

  既然分手并非瞬间发生,那么从爱变成不爱,中间到底发生了什么事?虽然每段关系都有所不同,但心理学家Duck 发现,关系从挣扎到结束,还是有几个共通的历程:

  ■ 破损阶段

  “我不知道要不要跟他说,说了好像我在怀疑他。这已经不是他第一次这么晚到外面接电话,我其实偷看过他的通话纪录,只是不想戳破,让原本就已经岌岌可危的关系更僵……。”

  在这个阶段里,你会常在反复的挣扎之中,不断从朋友、书籍、文章中探求答案,你开始针对这段关系进行“价值评估”——是否值得再继续经营下去?当不满与敌意已经无从再累积,终究还是得面对这个难解的问题。

  ■ 面对面阶段

  “当我鼓起勇气跟他说,我很在意他和她之间的关系,他却说他们只是朋友。于是我终于跟他摊牌,说我受够了,不想继续了。”

  这才是我们常“以为”的分手点。当两人之间的问题终于被摊开、被看见,你们终于必须面对3种抉择:一起解决,搁置不管,或是即刻分开。

  ■ 社会阶段

  “这两个礼拜以来,我们微博上的动态一直还是挂着‘交往中’。他希望我暂时不要更改,因为他不想让太多人知道这件事情。可是,他还是一直联络我,我们的关系也一直起伏不定……。”

  在这段时间里,“朋友”的影响力其实是很大的。Felmlee等人的研究就发现,如果你觉得朋友支持你分手,那你也比较可能真的结束这段关系。但很多时候,你其实很彷徨、不确定,可能已经说好不再跟他联络,可是却又因为怀念曾经的好,走过曾经一起去的地方,又舍不得、心软,反复分合。

  ■ 编造故事结束的阶段

  “或许我根本没有这么爱他吧,我只是需要人陪伴。他并不是一个对的人,只是在我最需要的时候,出现在我的生命里。我选择接受的同时,也开启了痛苦。”

  这个阶段又称为“穿丧服”阶段,你开始为这段关系的更迭起落赋予一个意义,给你(或他)的决定一个合理的理由。此时,如果你无法将属于你们的故事好好完结,或是一味否认这个经验,可能会在往后的日子当中一再地反刍或后悔,觉得自己很糟才被抛弃,或是感到自私、罪恶。

  7 种提分手的方法

  直接策略就是所谓的“说清楚,讲明白”,共有4种方法,前两种是单方提出,后两种是有所共识。

  ■ 方法1:既成事实 。“我想分手,再见”、“别说了,现在说什么都没用”,直接表明自己的想法,并坚决告诉对方没得挽回。

  ■ 方法2:关系现况的讨论 。“我无法改变你爸妈对我的印象,在他们眼里,我始终都配不上你。可是,你也从来都不站在我这边,只是袖手旁观……。我真的撑不下去了。”这是比较软化的方式,一方把自己的感觉说出来,并给予对方讨论、修复的机会。

  ■ 方法3:归因冲突 。“我们每次都是吵一吵,然后冷战,后来又和好,但不久又重复吵同样的事。”跟前面两者不同的是,归因冲突是双方都将分开的原因归咎于争执冲突,正因为这些冲突重复发生难以化解,所以“共同觉得”无法再相处下去。

  ■ 方法4:好聚好散 。“我们的差异根本无法解决,我们仔细谈过了,当前的距离让我们都很累,所以我们都觉得,分开,对彼此都好。”这就是大家常常期待的“坐下来好好谈”,经过讨论之后协议分手。虽然这是不少人“梦寐以求”的分手方式,但并不表示分开后的两个人不会难过,毕竟曾有情感连结,还是可能在好聚好散或看似协议分手后,继续藕断丝连。

  可是,也有人选择“不说开”的间接策略,比起方法1 到4,这些方法比较模糊、不确定。下述前2种是单方提出,最后1种是有所共识。

  ■ 方法5:退缩 。“后来,我们几乎不见面了;就算见面,也没有再牵手。”这种分手方式是“一方”藉由回避亲密(减少身体接触)或是拒绝邀约(减低见面频率)来降低彼此对这段关系的亲密与承诺感。

  ■ 方法6:缩小范围 。“我想,我们还是先当朋友吧!”透过用言语、规定来划清彼此在关系中的位置,重新确认角色来降低亲密感。只是这种方式并不一定能干净分手,因为有时“嘴上说的”只是说服自己与对方的一种戏码,如果他说要当朋友,但还是像先前一样挽着你的手,那么你更该问问自己,他跟你之间是否还存在着一些依恋?

  ■ 方法7:逐渐褪色 。“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不再每天睡前讲电话了。可能是彼此都忙,也可能是感觉到我们并不适合。那年夏天在长滩岛的浪漫回忆我不曾忘记,只是好像随着时间,夕阳渐渐褪色,暗潮变得清晰……。”在这种方式中,双方都透过减少接触的方式,来告别这段关系,暗地里有共识地淡化感情。

  该怎么说,伤才不会太重?

  说了这么多,如果今天要提分手,究竟怎么说才好?痛是必然的,但或许有些说法,可以让彼此都好过些。Baxter 的研究发现,他人导向策略(关系现况的讨论、好聚好散、缩小范围、逐渐褪色)因为顾及对方感受,较不会令人难受,也是较多人会采用的方式;而自我导向策略(既成事实、归因冲突、退缩)因为比较在乎自己,对方常会产生负面情绪或不满。不过,他人导向的策略也可能让分手历程拉长,让伤害加深,产生更多的问题与摩擦。

  很多书都会讲,学会放手才能让彼此都找到真正的幸福;但事实上,学会向对方表达你的在乎和恐惧、诚实面对自己的担忧与情绪,甚至学会结束一段关系,虽然不一定会让你幸福,却对你很重要。

  在人际关系里,很多你以为曾经学会的东西,后来才发现还是不会。并不是你不努力,而是人际关系本来就是复杂多变的,可是每一次的挣扎、每一次的无奈、每一次的放手,都让你多一点可能性,变得更能柔软地面对与处理。

  我们在爱里认识、拥抱、并失去自己,从中感到满足、安全、失落与罪恶,时光与相处或许让我们看见更多美好、感动、丑陋或差异,不过这些好与坏,喜与悲,拥有和消逝,都是关系的一部分,也是精彩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