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损失厌恶”,今天你抱怨了么

  经常需要挤公车的人,或多多或少总会抱怨几句。因为,无论你等哪一路公共汽车,它总是姗姗来迟。

  这样的埋怨非常普遍。毕竟,虽然公车是按照时间点来的,但是他们不可能达到计算机那样的精确,所以有时候也会提前或时延误几分钟,那是在所难免的。

  其实,这就是生活中经常出现的“损失厌恶”。说的是人们因为得到一百元所带来的喜悦,在程度上赶不上人们因为损失一百元所带来的痛苦。

  很多时候,我们对于好运总是记忆不深,但是对于霉运总是记忆深刻。那些不好的情绪和思绪日积月累的积累起来,就表现出“损失厌恶”的心理。 由于“损失厌恶”的心理,少等了几分钟的“好运”带来的快乐,抵不上下次多花了几分钟的“霉运”带来的不快。

“损失厌恶”,今天你抱怨了么

  在人与人的交往中,也存在着很多“损失厌恶”的心态。

  在双方以同样的方式对待彼此的情况下,我们常常会高估自己给对方带来的“好处”,低估对方给自己带来的“好处”。很多情况下,受这样的不平衡心理的影响,导致了很多的争吵与矛盾,甚至更严重的导致友情(或者是合作等等)无法继续,最终不欢而散。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杨振宁和李政道就是典型的例子。因署名顺序问题作为导火线,导致最后的决裂,却忽视了两人期间那么多年的合作之情。

  我们总是倾向于自己。自己付出去的努力或者代价,总是记得非常清楚;对方付出的努力和给自己带来的好处,总显得微不足道。 由于“损失厌恶”的心理,即使是客观上相等的状态,也总会觉得是自己“亏”了,或者觉得是对方的“利”多于自己。

  由于“损失厌恶”心理,我们总是会对对方做的不好的地方记得特别清楚,而忽视对方的好。换言之,对方做得好的十件事加起来,或许都还无法弥补一件糟糕的事给自己带来的负面情绪。

  或许在亲情中,“损失厌恶”的心态更为频繁。父母日复一日的为我们操心、劳累,供我们学习与生活。可能就是因为,他或她昨天不小心弄坏了你很喜欢的一件东西(比如说衣服),便对他大吼大叫,吵闹完后话也不和他说,之后他问你话你也不理,只是一个劲的在心里抱怨他的不小心。但是我们忽略了,当他们给我们买那件衣服时候的喜悦心情,那时的我们是多么的开心与幸福。

  所以,应该尽量避免“损失厌恶”心理作怪,客观和公平地对待生活中的人和事,更要学会感恩,记好不记坏。 那样记忆里就不是日复一日的抱怨与争吵,而都是开心与美好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