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八粥的来历
说法一:
腊八粥和明朝的朱元璋有关。小时的朱元璋给地主放牛,吃不饱、穿不暖。有一次,正是腊月初八这一天,他在野外放了一天牛,到晚上还没有吃上一顿像样的饭菜。于是他就在野外到处找东西充饥。突然间,他在田边发现一只长得肥肥的大老鼠慌慌忙忙逃进一个老鼠洞里,朱元璋用树枝掏了掏,发现了一些各种各样的粮食。朱元璋将这些杂粮洗净,煮成粥,美美地吃了一顿。
朱元璋做了皇帝后,仍惦记着他少时亲自做的“杂粮粥”。他让御膳堂做这种五谷杂粮粥,并钦定名称为“腊八粥”。这一个故事流传了到宫外,渐渐地腊八粥也就在民间流传起来了。
说法二:
释迦牟尼成佛之前,曾经修苦行多年,饿得骨瘦如柴,决定不再苦行。这时遇见一个牧女,送他乳糜食用。他吃后恢复了体力,便端坐在菩提树下入定,于十二月八日“成道”。夏历以十二月为“腊月”,所以十二月八日称作“腊八”。我国将这一天作为释迦牟尼的成道日,于是“腊八”成了佛教节日。
其实,从先秦起,腊八节都是用来祭祀祖先和神灵的日子,祈求丰收和吉祥。我国各地腊八粥中以老北京的做法最为讲究。人们在腊月初七的晚上,就开始忙碌起来,然后在半夜时分开始煮,再用微火炖,一直炖到第二天的清晨,腊八粥才算熬好了。吃剩的腊八粥,保存着吃了几天还有剩下来的,却是好兆头,取其“年年有余“的意义。
相关: 腊八节的起源 腊八节的由来与习俗 腊八节的习俗 腊八节的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