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桥,原名“万安桥”,位于泉州东郊的洛阳江上。它与北京的卢沟桥,河北的赵州桥,广东的广济桥并称为中国古代四大名桥。洛阳桥是中国现存最早的跨海梁式大石桥,也是世界桥梁筏形基础的开端。全国……
洛阳桥,原名“万安桥”,位于泉州东郊的洛阳江上。它与北京的卢沟桥,河北的赵州桥,广东的广济桥并称为中国古代四大名桥。洛阳桥是中国现存最早的跨海梁式大石桥,也是世界桥梁筏形基础的开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桥长731.29米、宽4.5米、高7.3米,有44座船形桥墩、645个扶栏、104只石狮、1座石亭、7座石塔。
我国现存年代最早的跨海梁式大石桥
我国现存年代最早的跨海梁式大石桥——洛阳桥,位于福建省泉州市东郊的洛阳江上,是世界桥梁筏形基础的开端,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蔡襄留给泉州人民的宝贵遗产,也是我国桥梁史上一座真正的丰碑!
洛阳桥的难能可贵之处,不仅在于它接通了“水阔五里”的万安渡,使来往行旅得以安全通行,也不仅仅在于它接通了当时奥、闽北上的陆路通道,使南来北往的货物得以畅通无阻,促进了泉州古代经济的繁荣;更不在于它引来了脍炙人口的众多故事传说,使文化古城泉州平添了无限的乐趣和浪漫色彩,而是在于,它在那江潮夹涌、浪涛搏击的洛阳江上,发挥了泉州劳动人民的高度智慧,成功地采用了“筏形基础”和“种砺固基法”,在全世界史无前例地解决了建造大型石桥的基础工程,九百多年前就率先建成了一座长三百六十丈、宽一丈五尺,在全国堪称第一的海港大石桥,而且一直保留到现在,成了泉州人民的骄傲。在泉州,“站着象东西塔,卧倒象洛阳桥”的俗话,代代相传,而且远播海外,不是没有道理的。
什么是“筏形基础”?它就是沿着桥梁的中线,抛置大量石块,以形成一条横跨江底的矮石堤,然后在上面造桥墩。什么是“种砺固基法”?它就是在桥下大量种植牡砺,利用这种海生动物附着力强和繁殖迅速的特性,将桥基和桥墩石胶结成牢固的整体,使之成为经得起山洪冲撞和海水搏击的人工盘石,保证石桥安卧大江,历经千年而不跨!
泉州因为最早在这里建设了如此宏伟的洛阳桥,创造了古代建造梁式石桥的成功经验,所以有宋一代,
泉州桥梁建筑空前兴盛,著名的安平桥、石笋桥、顺济桥、盘光桥等相继建成,因而得到了“泉州桥梁甲闽中”的美誉,文人墨客也写了大量诗文,传颂千秋,历久不衰。连京剧传统剧目,也以此作为题材,描述了当年建桥之艰巨,以及桥成之后“三百六十行过桥”的欢乐情景,感染了观众,使洛阳桥更加名闻天下。
洛阳桥修建历史
洛阳桥,原名“万安桥”。北宋泉州太守莆田人蔡襄主持建桥工程。从皇祐五年(公元1053年)至嘉祐四年(公元1059年),前后历七年之久,耗银一千四百万两,建成了这座跨江接海的大石桥。据史料记载,初建时桥长三百六十丈, 宽一丈五尺,武士造像分立两旁。造桥工程规模巨大,结构工艺技术高超,名震寰宇。
洛阳桥上“三绝”
洛阳桥建成后,人们给它总结了三个绝妙的特点.称为“三绝”,一是工程艰苦浩大;二是《万安桥记》简洁;三是碑石、碑字艺术精雕。
洛阳桥全部由坚硬的花岗岩筑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梁式石桥。不仅首创“筏型基础”建桥墩,而且因地制宜种植海蛎固桥墩,既科学又经济,是我国古代遣桥工程的重要发明,在施工中,利用潮汐运按梁桥的“浮运法”,到今天还沿用。洛阳桥有桥墩46座,桥长360丈,阔1.5丈。桥的两侧有500栏柱。均有石雕,用于保护行人。桥的两测建置石塔9座,用以镇风 , 桥上筑石亭7座,供率骑休息。桥身及其附属建筑物,有许多艺术石碉,造型美观,-有昂首挺拔的石狮,有口含石球的球狮子。整座桥梁规模宏大,样式美观,花费14000多两银子,全是人民自动捐献的。蔡襄也卖了家里160多亩地,捐献洛阳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