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话“开门七件事”

  诗话“开门七件事”……

诗话“开门七件事”

  诗话“开门七件事”

  文/袁文良

  柴、米、油、盐、酱、醋、茶,自古以来就被人们合称为“开门七件事”,意思是说,不论贫贱富贵,从早上一开门开始,一天的生活都离不开这七件维持日常生活的必需品。元代著作《湖海新闻夷坚续志》记载,曾有宋人用俗语云:“湖女艳,莫娇他,平日为人吃,乌龟犹自可,虔婆似那咤!早晨起来七般事,油盐酱豉姜椒茶,冬要绫罗夏要纱。君不见,湖州张八仔,卖了良田千万顷,而今却去钓虾蟆,两片骨臀不奈遮!”这里所说的“七件事”是指“油盐酱豉姜椒茶”。而宋朝人吴自牧编撰的《梦梁录》中却列了八件事:柴、米、油、盐、酒、酱、醋、茶。可见当时的“七件事”并无固定。到了元代,因酒算不上人们每天的生活必需品,便渐渐被除去了,也就固定了“七件事”的具体内容。元代武汉臣所著《玉壶春》、李寿卿所著《度柳翠》等都有“早晨起来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的记载,将当家者为生活辛苦劳碌的“七件事”一一表现了表现出来。

  在旧社会,一般的平民家庭每天为生活辛苦奔波,主要就是为了这“开门七件事”。一些风雅之士也免不了为吃饭而烦恼。而这些文人的感慨也与普通平民不同,或有感而发,或游戏之作,给后人留下了有关“七件事”的诗章。

  以“七件事”入诗,最早见于元人杨讷所著杂剧《刘行首》二折:“教你当家不当家,及至当家乱如麻;早起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这首诗是告诫当家人要当好家,要量入为出,作好安排,做到勤剑持家,否则就会捉襟见肘,如一团乱麻。字里行间把当家为“七件事”操劳的辛苦,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明朝著名画家、文学家唐伯虎有年除夕触景生情,开口吟得一首《除夕口占》,劈头就点明了“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般般都在别人家;岁暮清淡无一事,竹堂寺里看梅花。”诗中既反映了作者穷困不堪的生活境况,又反映了作者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细读之后感到别有一番情趣。元曲作家周德清也以七件事为题材,写了《折桂令·蟾宫曲自嗟》,词曰:“倚蓬窗无语嗟呀,七件儿全无,做什么人家!柴似灵芝,油如甘露,米若丹砂,酱瓮儿恰才梦撒,盐瓶儿又告消乏。茶儿无些,醋儿无些。七件事尚且艰难,怎生教我折柳攀花?”将虽然身无分文,却又想入非非的形象,刻画得入木三分,表达了心中幽怨。清代查为仁《莲坡诗话》中也有一首《无题》诗:“书画琴棋诗酒花,当年件件不离它;而今七字都变更,柴米油盐酱醋茶。”从诗中可以看出,作者也曾过着闲情逸致的富裕生活,但后来沦落到为吃饭而奔波,面对清苦生活,怎能不长吁短叹!

  类似这样的歌吟,多见于无名氏之作。如有一首题为《避债》的诗:“前门索债乱如麻,柴米油盐酱醋茶;我亦管他娘不得,后门走出看梅花。”该诗显然是一位穷秀才出于无奈的自我嘲解之作,读来可感受到作者穷中寻喜、愁中找乐的心情。另有一樵夫,上山砍柴时尝试作得一首《无题》诗:“柴米油盐酱醋茶,七般都在别人家。辛苦劳累一辈子,半年糠菜半年瓜”。全诗概括了自己辛苦劳累一辈子,却终日仅以糠菜充饥的寒酸凄苦之状,颇能道出民间疾苦。还有一首同样是表现“穷”的诗,题为《百叹》:“柴米油盐酱醋茶,而今件件费绸缪;吞声不敢长嗟叹,恐动高堂替我愁。”这首显然与前几首不同:穷得发愁而不敢叹息,深恐惊动年老的父母,只好自己苦捱了。读后不觉让人体会到作者的一片孝子之心。解放前物价飞涨,民不聊生,有一老教师,夫妇相依为命,薪水难以养家糊口。遂吟诗云:“开门七事愁煞她,柴米油盐酱醋茶。好在三味无须买,肚内饱尝酸苦辣。”毕竟知识分子也是人,同样有开门七件事。老教师饱尝个中滋味,发而为诗,如泣如诉,感人至深。

  不过,上面几首诗均出自文人之手。而一位主妇以《开门诸事》为题写给丈夫的一首诗,读起来让人产生另一种感受:“恭喜郎君又有她,侬今洗手不当家;开门诸事都交付,柴米油盐酱与茶。”很显然,这位主妇对丈夫纳妾十分不满,但又不敢明示,只好做此诗发发牢骚。所谓“开门诸事”,自然应该是“柴米油盐酱醋茶”七件,但说“都交付”却只“交付”了六件,唯独少了一件——“醋”,这绝不是这位主妇大意而丢了,而是专门留下自己“吃”了,可以说是此时无“醋”胜有“醋”了。

  从元朝直到今天,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的叫法一直流传着,在民间文学上,更打上很深的烙印。而今,随社会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升,开门七件事都随之而进步。在现代中国大多地区,柴已被石油气、天然气和煤气等所取代。米、油、盐、酱、醋仍是中国饮食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至于茶则成为独当一面的茶文化而闻名于世。从另一方面看,开门七件事在生活上所花的时间已大不如前了,从前开门七件事占去了相当的时间,但现在取得和处理它们的途径越来越简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