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国各种欢乐鬼节

  各国各种欢乐鬼节

  万圣节

  在西方国家,每年的10月31日,有个辞典解释为中文译作:“万圣节之夜”。万圣节是西方国家的传统节日。这一夜是一年中最“闹鬼”的一夜,所以也叫“鬼节”。

  两千多年前,欧洲的天主教会把11月1日定为“天下圣徒之日” ” 即圣徒之意。传说自公元前五百年,居住在爱尔兰、苏格兰等地的凯尔特人(CELTS) 把这节日往前移了一天,即10月31日。他们认为该日是夏天正式结束的日子,也就是新年伊始,严酷的冬季开始的一天。那时人们相信,故人的亡魂会在这一天回到故居地在活人身上找寻生灵,借此再生,而且这是人在死后能获得再生的唯一希望。而活着的人则惧怕死魂来夺生,于是人们就在这一天熄掉炉火、烛光,让死魂无法找寻活人,又把自己打扮成妖魔鬼怪把死人之魂灵吓走。之后,他们又会把火种烛光重新燃起,开始新的一年的生活。传说那时凯尔特人部落还有在10月31日把活人杀死用以祭奠死人的习俗。

  到了公元1世纪,占领了凯尔特部落领地的罗马人也渐渐接受了万圣节习俗,但从此废止了烧活人祭死人的野蛮做法。罗马人庆祝丰收的节日与凯尔特人仪式结合,戴着可怕的面具,打扮成动物或鬼怪,则是为了赶走在他们四周游荡的妖魔。这也就是今天全球大部分人以古灵精怪的打扮,来庆祝万圣节的由来。时间流逝,万圣节的意义逐渐起了变化,变得积极快乐起来,喜庆的意味成了主流。死魂找替身返世的说法也渐渐被摒弃和忘却。到了今天,象征万圣节的形象、图画如巫婆、黑猫等,大都有友善可爱和滑稽的脸。

  万圣节的习俗——不请吃就捣乱

  万圣节的一个有趣内容是,这习俗却并非源自爱尔兰,而是始于公元九世纪的欧洲基督教会。那时的11月2日,被基督徒们称为 万灵之日)。在这一天,信徒们跋涉于僻壤乡间,挨村挨户乞讨用面粉及葡萄干制成的“灵魂之饼”。据说捐赠糕饼的人家都相信教会僧人的祈祷,期待由此得到上帝的佑护,让死去的亲人早日进入天堂。这种挨家乞讨的传统传至当今竟演变成了孩子们提着南瓜灯笼挨家讨糖吃的游戏。见面时,打扮成鬼精灵模样的孩子们千篇一律地都要发出“不请吃就捣乱”的威胁,而主人自然不敢怠慢,连声说“请吃!请吃!”同时把糖果放进孩子们随身携带的大口袋里。

  另外还有南瓜雕空当灯笼的故事。这又是源于古代爱尔兰。故事是说一个名叫 JACK 的人,是个醉汉且爱恶作剧。一天 JACK 把恶魔骗上了树,随即在树桩上刻了个十字,恐吓恶魔令他不敢下来,然后 JACK 就与恶魔约法三章,让恶魔答应施法让 JACK 永远不会犯罪为条件让他下树。JACK 死后,其灵魂却既不能上天又不能下地狱,于是他的亡灵只好靠一根小蜡烛照着指引他在天地之间倘佯。

  2004年10月30日,一名手持气球的罗马尼亚儿童在首都布加勒斯特参加万圣节活动。

  在古老的爱尔兰传说里,这根小蜡烛是在一根挖空的萝卜里放着,称作”,而古老的萝卜灯演变到今天,则是南瓜做的 了。据说爱尔兰人到了美国不久,即发现南瓜不论从来源和雕刻来说都比萝卜胜一筹,于是南瓜就成了万圣节的宠物。

  孩子们喜爱的节日

  万圣节是儿童们纵情玩乐的好时候。它在孩子们眼中,是一个充满神秘色彩的节日。夜幕降临,孩子们便迫不及待地穿上五颜六色的化妆服,戴上千奇百怪的面具,提上一盏“杰克灯”跑出去玩。“杰克灯”的样子十分可爱,做法是将南瓜掏空,外面刻上笑眯眯的眼睛和大嘴巴,然后在瓜中插上一支蜡烛,把它点燃,人们在很远的地方便能看到这张憨态可掬的笑脸。

  收拾停当后,一群群装扮成妖魔鬼怪的孩子手提“杰克灯”,跑到邻居家门前,威吓般地喊着:“要恶作剧还是给款待”、“给钱还是给吃的”。如果大人不用糖果、零钱款待他们,那些调皮的孩子就说到做到:好,你不款待,我就捉弄你。他们有时把人家的门把手涂上肥皂,有时把别人的猫涂上颜色。这些小恶作剧常令大人啼笑皆非。当然,大多数人家都非常乐于款待这些天真烂漫的小客人。所以万圣节前夜的孩子们总是肚子塞得饱饱的,口袋装得满满的。

  万圣节前夜最流行的游戏是“咬苹果”。游戏时,人们让苹果漂浮在装满水的盆里,然后让孩子们在不用手的条件下用嘴去咬苹果,谁先咬到,谁就是优胜者。

  每年10月,美国各地的商店大发“鬼财”,“鬼节”的应景商品便陆续推出,最赚钱的主要是五花八门的各种妖魔鬼怪的用品等。“鬼节”的标志是“南瓜灯”。每当秋高气爽,“鬼节”临近的时候,如果到美国的农村去旅行,便可看到公路旁小摊上的一堆堆赭红色的老南瓜。购买者买他们不是为了吃,而是为了制作“鬼节”的“南瓜灯”。制作“南瓜灯”不需要高超的技术,只要将南瓜的顶部切掉,掏空瓜瓤,在瓜面上镂空雕出眼、鼻、嘴、耳,瓜内点上蜡烛就成了。家家户户门口放上一盏“南瓜灯”,据说可以吓唬魔鬼,使他们不敢进门。

  墨西哥鬼节

  11月1日是墨西哥的“幼灵节”——祭奠死去的孩子,11月2日是“成灵节”——祭奠死去的成年人,这两天通称为“鬼节”。墨西哥的土著居民印第安阿兹台克人认为,死亡既是生命。

各国各种欢乐鬼节

  热闹的墨西哥鬼节的归宿,也是新生命的开始。因此,节日中人们都要隆重地庆祝。

  “鬼村”米斯基

  热闹的墨西哥鬼节

  米斯基镇位于首都墨西哥城东南,有“鬼村”之称,这里并不闹鬼,因传统的“鬼节”而闻名。米斯基镇得名于掌管生命和死亡的印第安女神米斯科,迄今已有900多年的历史。1403年,此镇成为当地印第安人的祭祀中心。

  人们对“鬼节”的祭品讲究颇多。水是生命之源;盐是智慧之物;火象征光明、信念和希望;点燃的熏香使空气中弥漫着好闻而神秘的味道,将生者的祈祷带给亡魂;白色的紫罗兰象征纯洁和娇嫩,墨西哥人称为“金子花”的黄色万寿菊象征财富;席子,可以做床、桌子,可用来裹尸;玩具献给死去的小孩;用陶土制成的“伊苏归特莱”瘦狗,能将死者带到所谓的“亡灵世界”;甘蔗是重要的祭品,古代印第安人将俘虏的头骨与甘蔗穿成一串,那是胜利的象征。

  “鬼节”的祭祀活动10月31日中午12点就拉开了帷幕。小镇教堂的大钟敲响12下,这是通知人们:死去孩子的“亡灵”到了。人们准备一个小祭坛,用黑色和橙色的皱纹纸装饰一新,旁边还贴有骷髅图案的剪纸,再摆上水、盐、玉米糊和玩具,点燃熏香和小蜡烛,准备迎接“亡灵”。11月1日中午12点,教堂的12响钟声表示“幼灵”已经离开,随后又响起的12下钟声则表示“成灵”来了。于是,人们把原先家中从门口到祭坛处洒下的白色花瓣换成黄色的万寿菊花瓣。祈祷后,人们在祭坛上摆放时令水果、玉米粽子、用龙舌兰酒浸过的面包、死者生前爱吃的东西等。如果祭坛桌已经堆满,余下的祭品就摆在席子上,包括死者生前穿过的衣服,使用过的花毯和镰刀、锄头等。

  晚上7时,教堂响起了提醒孩子们去要“鬼节”糖果的钟声。一群群化装成“恶魔”、“巫婆”、“小南瓜”的孩子手提大口袋走街串巷,挨家挨户索要糖果。“鬼节”的糖果与众不同。糖果铺、面包坊的橱窗里,陈列着各式各样的“骷髅糖”、“巧克力棺材”等精美甜品,其中一款蜜制小南瓜最受欢迎。

  “鬼节”活动的高潮出乎常人预料。米斯基镇的人夜半时分装扮成“亡灵”,打着灯笼划着小船,船上载着空棺材在湖里游荡。然后,人们抬着棺材上岸,走到墓地里。印第安人信奉水神。人们从湖里抬着棺材上岸,意味着从水里带来了生命。

  现在,很多农村仍保持着为死者“洗澡”的风俗。人们把亲人的尸骨从坟墓里挖出来,擦洗干净后再重新入殓。这时,人们来到墓地,点燃蜡烛,守在去世的亲人墓前,向“亡灵”告别。米斯基镇11月1日晚到2日凌晨,墓地里到处烛光闪闪,鲜花丛丛。

  打开“鬼节”那天的报纸,人们可以欣赏到总统、内阁部长以及知名人士的骷髅漫画。被画成骷髅的人并不生气,反而以此为荣。这体现了墨西哥人乐观豁达的性格和对待死亡的幽默态度。

  新加坡中元节

  多元的新加坡中元节

  提起中元节(亦称“盂兰盆会”、“普渡”),很多人都知道它是拜祭亡魂的“鬼节”,一提到“拜祭亡魂”,很多人马上想到封建迷信。于是有人批评:现在是什么时代了,还搞这种封建迷信的玩意儿!但是全世界华人占多数的国家和地区,“鬼节”搞得最为热火朝天的是新加坡,新加坡不是进入高科技时代了吗?怎么还保留那么多封建迷信的东西?

  把新加坡的中元节定性为封建迷信活动,那是对这一民间活动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只知其“表”,不知其“里”,只知其旧,不知其新。

  实际上变成“多元节”

  原汁原味的中元节的确带有封建迷信色彩,但是经过近二三十年神不知鬼不觉的改造,新加坡人因势利导,赋予中元节更多积极意义,产生良好的社会效应。尽管封建迷信色彩没法完全消除,但是,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是:很多参加中元节活动的人(包括出席中元宴会及观看歌台演出者),都不是为了祭鬼,而是为了其他目的。而且,今日的中元节已经是“多元化”,中元节实际上已变成“多元节”。

  如何“多元”?

  一、再现“甘榜精神”。由于昔日的甘榜都变成了新镇,当年守望相助的“厝边”(邻居)各分东西,难得一聚,中元宴会给他们提供了一个欢聚叙旧的机会。同住一个组屋区的居民,也可以借此机会联络感情。新老“厝边”齐联欢,人气兴旺“鬼气”淡。

  二、增进同业友情。中元集会让在同一商业中心、巴刹做生意的商家小贩加强联系,让同公司、同工厂的员工增进感情。许多大酒店、大企业的华族员工庆中元,洋老板、洋主管都来凑热闹,为的显然不是拜“好兄弟”(老百姓在中元节期间为避讳,将亡魂称为“好兄弟”),而是为了入乡随俗,与属下同欢。不同种族与不同宗教信仰的同事、工友参加中元宴会,这也成为一种风气,这正体现了中元会的多元性。

  三、为慈善献爱心。中元节也给慈善福利团体、社区组织提供了筹募义款的大好机会。过去,许多民众联络所、宗教福利团体、民间福利机构,都利用中元节筹募义款。近年来,全国肾脏基金会每逢中元节都推出特制的精美福物,各中元会给予大力支持;广惠肇留医院、中华医院等民间慈善福利机构,也都通过中元标福物和乐捐,筹到可观的义款。

  四、展现民俗文化。中元节歌台,每晚二三十台,表演通俗歌舞,演出连场谐剧,平时难得一听的方言歌曲,只有在中元节才处处闻,新加坡俗文化奇观,只有在中元才看得到。近年来,由于有来自中国大陆的歌手上中元歌台,带来了《敖包相会》、《康定情歌》、《十五的月亮》等“雅歌”,使一些中元歌台渐渐成了雅俗共赏的舞台,这是值得注意的新动向。

  许多中元会都特别安排席位招待老人,并送礼物给他们。

  中元节源于佛教《大藏经》中的目莲救母的故事,目莲历经千辛万苦才到阴府,见到死去的母亲被一群饿鬼折磨,目莲用钵盆装菜饭给母亲,却被饿鬼夺走。目莲只好向佛主求救,佛主被他的孝心感动,授予《盂兰盆经》,目莲按照经中指示,每年七月十五日用盂兰盆盛珍果素斋供奉母亲,饿鬼再也不敢来抢夺了。为纪念目莲的孝心,佛教徒每都举行盛大的“盂兰盆会”。道教也在这一天举行“中元普渡”,供奉食物及焚烧

  冥纸,让无主孤魂吃上一顿饱。

  由于有些人还信守关于中元的传统禁忌,农历七月间,有些华人避免搬家,婚宴更是罕见。有些人甚至不敢去游泳或进行各种水上运动,据说是怕被“水鬼”拉走。其实,这一切顾虑都是不必要的。意外事件是偶然发生的,跟农历七月没有必然联系,将偶然当必然,这种思维方式会导致极大的谬误。

  天灾人祸,一年到头都可能发生,农历七月半不见得特别多。像不久前台湾发生的造成百人死亡的风灾,中国大陆几个地方发生的工厂矿场重大伤亡事故,都不在农历七月发生,跟所谓“鬼门关”打开根本扯不上关系。

  泰国鬼节

  欢乐的泰国鬼节

  泰国的鬼节每年都于六月中旬在黎府举行,非常受当地人民的重视,主要是向上天祈求风调雨顺,希望来年稻米丰收。

  在黎府地区,鬼其实是天上的神。原来鬼节源于一个佛教的故事,据说,数百年前的泰国王子Prince Vessandorn是佛祖的化身,他尽心尽力为居民服务,故深得民心。某天,他向人民说将要返回天国,并叫众人忘记他,人民听了之后非常伤心,天神看见了亦深受感动,于是准许王子重返黎府,而鬼节就是黎府的居民用来纪念王子的。

  泰国鬼节不但没半点惊憟,反而洋溢着一份欢乐和热闹。游行途中,“众鬼”不但会向围观的途人扮“鬼脸”,还狂歌热舞一番,期间的歌曲甚至以摇滚音乐为主,有时更有乐队现场伴奏。更有意思的是,众“鬼”在游行途中有时还会手持木制假阳具,因为当地人视假阳具为土地肥沃、产量丰富的象征,寓意来年丰收富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