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工作,不需要你出卖自己的灵魂

  近来,身边新添了几位90后同事,这一个个孩子不仅工作中充满热情,而且在工作时渗透出来的愉悦、喜乐能感染每一个人——要知道,他们可是老一代经理人很是烦恼的一群人。看着他们,再对照我刚入职场那情境,自觉着是远远不及了。

  置身职场这些年,不论换怎样的公司,看到了都是差不多的情境:少部分人喜乐,大部分人哀怨;似乎生活苦,工作比生活还苦。也搞不清楚,我们是为工作出卖了灵魂,还是根本就没把灵魂带到工作上来,为什么会这样呢?为此,精彩美文特采访了《不生气的工作》一书的作者、心理专家邱永林老师。

你的工作,不需要你出卖自己的灵魂

  邱永林简介

  美国匹兹堡大学跨文化咨商心理学硕士,现任联合心理咨商所心理师,行政院劳委会“职场健康管理”评议专家。公共电视台“爸妈冏很大”节目心理师,自由时报“上班心灵诊疗室”专栏作者,中国时报、苹果日报、天下杂志、Cheers杂志、康健杂志、张老师月刊等媒体之心理咨询专家。著有《不生气的工作》一书。

  工作是为了更好地生活?

  “当作家当然必须赚钱才能生活、写作,但他决不能为了赚钱而生活、写作。”马克思的这席话成了鞭笞很多人的座右铭,他们痛定思痛,终于悟出了“工作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生活”的道理。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这样的觉悟确实解决了某个层面的问题——如何对待工作,但我们都知道,矛盾总是在发展与变化之中,因此,在更高层次上又有新的问题冒出来了——如何处理工作与生活之间的关系呢?

  心:广为大众接受的一种观点是说:工作是为了更好地生活!可环顾四周,不难发现,很多人在工作中体验不到丝毫的快乐,更别谈支撑更好地生活了。为什么会这样呢?“工作是为了更好地生活”,难道这是个悖论吗?

  邱: “工作是为了更好地生活”这样的哲学其实反映了“生活优于工作”的价值观。因此在工作的时候,总觉得自己是为了而五斗米折腰,这种委屈的心态,正是阻碍自己从工作中体验快乐的主要心理障碍。一开始上班,就恨不得赶快下班,始终无法全身心投入工作当中,无怪乎难以从工作中获得满足。

  其实,换个角度想。工作时就好好工作,生活时就好好生活,才是正道。在《景德传灯录》中有以下这么一段著名的对话:“饥来吃饭困来眠,三昧禅行住卧坐;百种须索千般计,众生何处觅自性。”

  生活和工作充满无常,每一个人都要活在当下,才能体验当下,享受当下。

  心:有人说工作和生活要分开,要不然,工作不快乐,生活多半也不会快乐。可也有人说,工作本身就是生活的一部分,你怎么看?为什么?

  邱: 在现代社会中,要完全将工作与生活彻底切割,几乎不可能。就算你报名参加目前正火红的寺庙禅修七日班,你也会发现自己“身离大城,心在红尘”。因此一个人能不能将工作与生活做好管理,重点不是在时间的分配或距离的远近,而是在大脑心智的状态。

  我们的大脑原本就不是被设计成一间间的防水舱,而是有上千亿个神经元的复杂沟通系统。正是因为这种构造特性,因此所有的想法,不分工作或生活,都在这意识渠道中流窜,无法百分之百将他们分流。

  那么该怎么办呢?我认为比较符合科学的作法应该是设法取得一种平衡,动态(dynamic)的平衡。就像太极图案当中“阴中有阳,阳中有阴”。从工作中感恩你拥有的生活,从生活中撷取工作的灵感。让自己的心智状态自由穿越在工作与生活之间,取得“理性”和“感性”的动态平衡。工作中让自己理性多于感性,生活中则让感性多于理性。

  心:在你看来,工作的快乐与否,是与性格关系更大还是与工作本身关系更大?快乐工作,有技巧可言吗?

  邱: 若以现代工业心理学以及正向心理学的研究综合,来分析这个命题,恐怕得重新评估“性格”在这个这个问题上的角色。

  所谓“性格”,其实是指“一个人在特定情境下,驱使其行为模式的心理特质”。因此,一个人格健康的人应可以在不同情境下自由地转换其性格,这不叫性格分裂,而是性格可塑性。在工作时面对客户展现职场A性格,面对上司展现职场B性格,面对下属展现职场C性格。

  因此,一个在工作上不快乐的人,不能只怪罪这份工作压力太大或太枯燥,也不能只归咎自己的性格根本不适合这份职务。反而应该考虑另一个可能性:是否自己缺乏性格弹性去因应不同的工作情境?

  如何让自己多点性格上的弹性呢?我认为可以从“心态”和“行为”两个方面尝试。心态上让自己面对工作时尽量来者不拒,以尝鲜、挑战看看的心情,减少自己给自己的压力。行为上尽量跳脱舒适圈,尝试以前没试过的运动、食物和旅行。以更快乐的心情面对工作,有助于找到工作中的快乐!

  心:也有那么一部分人,他们工作很开心,也极乐意花大量的时间在工作上。在你看来,这样的工作生态健康吗?如何做到工作过量而不过劳呢?

  邱: 享受工作本身是健康的,只要不发展为沉迷工作,或借工作来逃避生活中的其他问题就不算病态。累积这十馀年对各行各业人士心理谘询的经验,我归纳出六个即使工作过量也不容易过劳的方法:

  ■ 威力午睡

  ■ 学习一项新嗜好

  ■ 不把电脑带回家

  ■ 列出工作与家庭清单

  ■ 长假不如短休

  ■ 练习放松技巧

  分清楚“角色”,职场就不会那么复杂

  最近一小朋友一连写了好几篇关于如何跟同事说NO的文章。这些文章不仅仅是写给精彩美文的读者,也是写给精彩美文同事,在任何一个职场,上下级、同事之间的关系总是透着那么点微妙,稍有不慎,就很可能会让事情变得复杂,就算你想让情况不要变复杂也不是那么容易。如何面对这个问题呢?邱永林给出了关键字:“角色”。

  心:上下级之间,常出现的情况,要么是过于亲密,而短了分寸;要么过于生硬,而拉远了距离。如何保持上下级间的关系,方能“从心所欲,不逾矩”?

  邱: 西方式的职场人际关系比较扁平,但界线较清楚,反观中国式的职场人际关系比较有阶级之分,但界线则模糊的多。例如,在西方的职场上,你结婚没发喜帖给上司,对方并不会觉得被冒犯。但在中国的职场上,这样的行为无疑会被贴上无礼的标签。

  其实只要分清楚“角色”,就有助于掌握上下级关系的尺度。也就是说要辨明现在说话的人,他是用“上司”还是“朋友”的角色跟你交谈?如果他是用上司的角色说话,就千万别和他套私人交情。但如果他是用朋友的角色说话,就千万别用公事公办这种态度。正如多年前有一个卖包装米的广告,它的台词是“有点黏,又不会太黏”。我认为恰好可当作职场上下级之间人际互动的最高准则!

  心:职场上,完美主义者多半受老板和主管的亲睐,但也多半会让下属和同事不爽,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差异呢?该如何和有完美主义倾向的同事相处呢?

  邱: 只会做事,不会做人,大多无法在职场上有很高的成就。而大多数我接触过的各行业菁英都有个明显的特质,那就是“做事犀利,做人圆融”。处理事情的时候,极少犹豫,剑及履及。但处理职场人际关系时,秉持老二主义,将荣耀尽量归于合作伙伴。

  做事情的时候可尽量讲求完美主义,但做人时要有成人之美。因为越往高位走,越需要更多人为你卖力,但这需要仰赖平常你用真诚与他们交心,才能期待关键时刻他们愿意跟你共体时艰。

  心:当办公室友情转变为办公室恋情怎么办?

  邱: 企业管理者对办公室恋情还是相当感冒的。但是,恋情来了,难以抗拒,你还是打算做个勇敢的人。为了这群勇敢的人,我提出让办公室恋情有个幸福结局的五大法则。

  ■ 法则一:对恋情对象坦诚以对

  如果你只是想找个排遣寂寞的对象,千万不要让对方认为你考虑婚嫁。否则你就很可能成为办公室的公敌。

  ■ 法则二:爱恋上司,请三思而后行

  虽然国外研究指出,64%的女性上班族和老板发生办公室恋情之后,工作情况获得改善,但在某些企业却严禁上司、下属之恋。就算公司不禁止,也要小心,因为如果是下属提出分手要求,上司可以“回敬”你的机会可是太多了,保证让你每天生活于水深火热之中。

  ■ 法则三:跟下属相恋,请十思而后行

  主从相恋最难做到公私分明,就算自认公私分明,旁人是否认同又是另一回事。若恋情无法善终,当上司的就很危险,下属可能控告你滥用权力。

  ■ 法则四:尽量保持低调

  从你公开恋情的那刻起,你俩就注定生活在显微镜底下。

  ■ 法则五:尽情享受恋爱的甜美

  办公室的确是认识情感伴侣的理想地点,让你有许多时间与机会,去真正了解一个人。

  恋爱,是一件再美好不过的事情。只要遵循以上规则,你就可以将风险减到最低,尽情享受恋爱的甜美。

  心:通常,如果一个关系亲密的同事突然离职,那对很多人都是个沉重的打击。对留下来的人,你有何建议?

  邱: 这种情况下,留下来的人通常会体验一种强烈“被背叛”的心理冲击,因此容易出现脾气变得暴躁、沟通能力变差、无法准时完成工作、请病假时间增加、失眠、专注力变差等症状。

  他们通常会经历几个心理过程:震惊、否认、愤怒、罪恶感、焦虑,最后接受。多数人经过一段时间之后,仍能重新以比较理性客观的角度去看待原本亲密的同事突然离职这件事情。适应良好者,大多借助下列心理调适的方法,帮助自己走出这情绪风暴。

  ■ 承认自己的情绪受到影响

  ■ 努力对抗“非理性想法”

  ■ 加强人际沟通及社交的技巧

  ■ 保护自尊心不受伤害

  ■ 维持规律的生活习惯

  ■ 主动寻求专业心理咨询协助

  工作最重要的目标是让自己幸福

  一来访者好一阵子都处于失眠、易怒,她在工作的时候还曾出现过心悸。她回忆说:“我那时爱发脾气,总冲我的孩子们大吼大叫,我觉得自己正在失去理智。”她去找心理医生聊了聊,然后做出决定:“我必须得从这个境况中走出来,这不是我应该有的状态。”有调查就发现,有三分之一的就业者长期经受着类似的困扰。他们甚至不能指望通过度假来帮助自己减压,所以,在工作中更要学会整理,让自己浸泡在一个快乐的情绪里。

  心:新近的一项调查显示,工作太繁重,薪水太微薄,向上发展的机会又不多,这一切都让我们在工作中备感压力。过多的压力对个人和公司而言都没有好处,面对职场上这普遍的压力,你有什么建议呢?

  邱: 面对压力,首要之务在于分辨哪些压力源是操之在己,可改变的?又有哪些是身不由己,不可改变的?首先,每个人能改变的就是面对压力的心态!

  ■ 工作太繁重=学习机会多

  ■ 薪水太微薄=能学习又有钱拿

  ■ 向上发展机会少=等我爬上去后地位就稳了

  最需要改变的就是“当一天和尚,敲一天钟”的消极心态。如果这份工作不是你的热情所在,试着找到它的意义所在。如果找不到这份工作的意义所在,试着以专业的态度从事它。如果都作不到,最好花点时间分析自己的兴趣所在。勉强自己作一份工作是委屈自己、对这份工作不负责任、对同事客户的不尊重。

  钟鼎山林,各有天性,不可强也。

  心:随着现代家庭对女性收入的依赖性越来越高,女性的压力也在日益上升。调查发现,与男性相比,认为自己没有获得充分赏识、薪酬过低而痛苦煎熬的女性所占比例也更高。你想对职场女性说点什么?

  邱: 虽然中国社会基本上还是父系社会,但是在家庭中,母亲/妻子仍是情感的支柱。一个在职场上痛苦煎熬的女性,回到家多半是个不快乐的母亲/妻子,将负面情绪带给丈夫及孩子。这种代价恐怕很难以任何的薪酬来换算!

  解决之道,一是继续维持双薪家庭,让自己成为自信的职场女性。二是回归男主外女主内,让自己成为快乐的家庭主妇。但是我所谘询过的职场女性,大多对于这两种角色犹豫不决!当自己在职场上遇到障碍时,就兴起在家洗手作羹汤的想法;当自己在工作上一帆风顺时,就认为当家庭主妇是大材小用!

  其实,这两种角色不该是“零和”的取舍。

  不管是工作或家庭,都需要每个人大量付出。所不同的,工作上的付出换来“成就”容易,“成就感”难。对家庭的付出则是换来“成就感”容易,“成就”难。把工作和家庭当做两个不同的水桶,各取所需,越付出越快乐!

  心:生活中,很多人都在抱怨,似乎抱怨完了,心里就平衡了些。在职场上,把这些压力和抱怨都倒出来会好些吗?

  邱: 试试看一整天都不抱怨,你就会知道那有多难了!很多时候,我们不知不觉中运用“抱怨”当成人际沟通中的破冰话题。为什么?因为我们害怕谈论自己有多满足,会让自己或对方觉得尴尬。相反地,抱怨自己的生活,则会让对方容易同情我们的遭遇,是一个比较“安全”的话题。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抱怨其实有两种基本类型:“工具型”和“表达型”。工具型抱怨者有着明确的目的,那就是想借着将问题说出来进而解决问题。例如某个母亲对着她的小孩抱怨他们的房间实在太脏了,其实母亲是希望孩子们能够保持清洁,这样她就不必经常打扫,或者能够有更多属于自己的时间。表达型抱怨者的目的则完全不是为了解决问题,而是不吐不快!例如开车时向坐在旁边的乘客大骂刚刚超你车的驾驶,或是向朋友抱怨自己老公忘记结婚纪念日等。

  你是属于哪种抱怨类型?根据克莱森大学(Clemson University)的研究显示如果你的抱怨多半属于“工具型”,那么恭喜你,因为你拥有较高的自尊心!如果你是属于“表达型”的抱怨者的话,你的自尊心比较低,而且你可能会对这篇文章感到生气。或许你现在最想要作的事情就是随便找个倒霉鬼,臭骂他两句之后,你就会觉得心情好多了。

  心:工作似乎都要求我们出卖自己的灵魂。很多人认为,“这种激烈无情的竞争不值得我们搭上灵魂”。你如何看待这个问题?在这样的大环境下,身心平衡是个神话吗?有让神话走进现实的方法吗?

  邱: 灵魂也好,良知也好,我认为是无价的!因为它超越物质。以灵魂换取来的,绝对无法再换回灵魂,那是一张单程机票!每天的工作与生活让我们忙碌不堪,极少有机会思考这么哲学性的问题。我们关心的经常是我做到了工作与生活、身与心的平衡了嘛?

  其实身心平衡的不是神话,但首先你需要一个支点,再来你还需要毅力和方法!支点是指你对自己的定位!天生我材必有用,找到一个最能发挥自己天赋和才能的舞台,尽量对最多人发挥大的正向影响力。方法指的是思考和行为合乎科学性。毅力则是自己下的决心强度。

  一个清楚自己在社会定位、行为和思考合乎科学性、有强大毅力的人,必定是一个命运的掌舵者。

  ■ 孙子兵法中有云“知己知彼,百战不迨。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庄子《养生主》中也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

  ■ Person-Job Fit(人岗匹配)。

  后记:

  当我们置身职场时,无论工作努力与否,可曾想过这究竟是为了什么?最后达成的效果,是否与付出成正比?为了快乐工作、热情生活,我们得从今天开始把生命只用在重要且需要的事物上。记住,这不是公司、主管或部属的责任,而是你想拥有美好人生,就得从今天开始的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