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芷种植技术

  白芷种植技术……

白芷种植技术

  白芷种植技术

  【概述】

  白芷别名:香白芷、香棒、走马芹等。

  栽培品为伞形科植物兴安白芷(Angelica.dahuricaBenth.etHook.f.)、杭白芷[-A.daburica(Fisch.)Benth.etHook.f.var'forraosanaShanetYuan.]的根,经干燥入药。具有祛风解表、散寒止痛、除湿解毒等功效,主治伤风感冒、头痛、鼻渊以及牙痛、眉棱骨痛、疮疡等病症。亦为烹调常用香料。

  白芷主要生长栽培区域:生长于黑龙江、吉林、辽宁等地。浙江、四川、河北、山东、河南、山西、湖北、湖南、安徽等地均有栽培。

  【植物形态】

  兴安白芷,二年生草本。株高2m左右,根粗壮,垂直生长、直径2~5cm,表面黄棕色,有0.5~lcm横向突起,内面白色。茎粗大,绿色,圆柱形。下部紫红色,表面有沟纹,中空。接近花序处有毛。基生叶与茎下部叶有长叶柄,叶柄基部扩大鞘状,抱茎;叶片2~3回三出式羽状全裂;最终裂片呈披针形至短圆形,先端急尖,基部楔形或下延形,亦有基部下延成小柄;茎上部叶较小,逐渐简化成卵形鞘状。

  复伞形花序顶生或腋生;总苞呈膨大的鞘状苞片,小苞片多数;花萼不显;花瓣5枚,披针形,白色,先端渐尖,向内弯曲;雄蕊5枚,花丝细长伸出于花瓣外,上部向内弯曲,白色。双悬果椭圆形,长5~7mm,宽4~5mm。分果瓣具棱,侧棱成翅。花期6~7月,果期7~9月(图6)。

  【生物学特性】

  白芷适应性强,全国各地都可栽种。

  白芷喜温和湿润的气候及阳光充足的环境,能耐寒。因主根粗大,入土较深,故宜栽种在土层深厚、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砂壤土或壤土。幼苗期要求土壤湿润,生长后期则略喜干燥,如后期过湿则发生烂根。冬季若土壤干旱而遇冻,幼苗容易冻死,但若土壤湿润,则幼苗可忍受-6~-8℃低温。在过于寒冷的高山地或荫蔽的地方,生长不良。

  白芷不宜重茬,也不宜以北沙参、胡萝卜等伞形科作物为前茬,前茬以小麦、玉米等禾本科植物为好。种子发芽最适温度是15~20℃。隔年种子不能用。

  【白芷种植技术】

  1.选地整地

  选排水良好、疏松肥沃的砂质壤土或黄砂土,且光照充足的地块。施足底肥,深翻33cm以上,日晒后再翻1次,耙细整平,打成宽1m、埂高10cm的畦。若墒情较差,可先行灌1次透水,待水渗下、表土干到松散时播种。

  2.繁殖方法

  (1)播种期:

  可春播和秋播,以秋播出苗快,产量高。春播在“清明”前后,秋播在“处暑”至“白露”。秋播种期不宜提前,否则当年苗长得过大,次年提前开花,根部生长不良,不能药用。若秋播种过晚,当年入冬时苗小根浅,北方地区易受冻害。

  (2)播种方法:

  宜直播。移栽的白芷根部分叉多,影响质量和产量。一般多采用条播,易于管理。播种时,按行距10~15cm、横畦向开深1.5cm的沟。将种子先搓去种皮周围的翅(勿搓伤种子)置清水中浸泡6~8小时后,捞出稍晾,用以播种。将种子均匀地插入沟后,覆细土以盖住种子为度,再用工具轻轻压实,使种子与土壤密切接触。北方地区可在种子畦里覆盖些玉米秆等,使土壤保湿易出苗。半月后即可出苗。每亩用种量1~1.5kg。

  3.田间管理

  (1)灌溉与松土:

  于土壤冻结前浇一次封冻水。次春返青后,浅锄一次。半年后再锄一次,此次目的是锄断支根,使主根直伸向下,减少分叉。之后要再锄4~5遍,保持土壤疏松,无杂草。

  (2)间苗、定苗:

  播种当年不间苗,翌春返青苗高7~10cm时,按株距20cm左右定苗。间苗时应除去过壮大苗及过纤弱苗,留以生长适中的苗。因过壮大苗易开花结种,根部生长不好,不能人药。

  (3)追肥:

  秋播后,当年不必追肥。只在入冬封冻前,结合灌封冻水,在畦面上盖以马粪或土杂肥,既为小苗越冬防止了冻害,又可作翌春的第一次追肥。翌年返青后,可结合中耕松土,追施饼肥、化肥或圈肥。

  (4)摘除花苔:

  有抽苔开花者,应及时摘除花苔,以保根部质量。

  (5)防治病虫害

  1)斑枯病:

  又名白斑病,是真菌中一种半知菌,常在生长后期发生,主要为害叶片,病斑为多角形,初期暗绿色,后变为灰白,上面生有黑色小点。可使叶片全部枯死。

  防治方法:及时清除病叶并集中烧毁;发病前或初期用l:1:100的波尔多液或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400~500倍液喷雾,7~10天1次,连续2~3次。

  2)害虫:有黄凤蝶幼虫、红蜘蛛及蚜虫等,可用杀虫剂杀灭。

  4.选育良种

  留种用的植株,在收获时选留,经翌年生长抽苔,方能采种。留种方法有三种:

  (1)原地留种:在收获时间隔留下一部分根不收挖,使株距达60cm左右,原地越冬。

  (2)随收获随移栽:收获时,选主根无分叉、拇指粗细健壮的根作种根,按株行距60cmX60cm栽植于已准备好的种子田,栽时挖30cm深的穴,施穴肥后将种根栽于穴内,填土踏实、浇水。

  (3)窖藏越冬:北方温度很低的地方,将选好的种根置于地窖砂藏越冬,翌春栽于种子田,方法同随收随栽。

  留种白芷6~7月抽苔开花、结籽,8月种子陆续成熟。因主茎顶端种子形成的植株易提前开花,其根常不能人药,而主茎花序下部以及二、三级花序枝结的种子一般不饱满。因此采种时,应当选采主茎花序中部一级枝上结的种子。生长较好的母株,选有关部位上的种子,播后出苗率高,成活率也最高,种后抽苔率低,因此尽量选采生长较好的母株上主茎花序中部一级枝上结的种子。每亩种子田可收获种子120~150kg。7~8株所产的种子即可供一亩地播种之用。

  【收获加工】

  春播白芷当年收获,随各地无霜期长短不同,收获期分别在10月中、下旬和11月上旬进行。秋播白芷第二年7~8月叶片枯萎时采收。采收过早,加工出的成品粉性不足,质量下降;过晚则会因地上茎枯萎已久,新芽生长而影响根的质量。每亩鲜货300~400kg,产量高者可达800kg。

  全国各地因气候差异较大,栽种方法略有不同,因此南方一般7月下旬至8月下旬刨收。收获时先割去地上部分,再挖出根,抖净泥土,运到晒场进行加工。

  加工时剪去残茎基,除去须根,按大、中、小分别暴晒,日晒夜’收,昼摊夜堆,反复晒至全干即为成品药材。

  白芷含淀粉量较高,很不易干燥。收获后或加工过程中如遇阴雨天气,鲜根或晒软的根都可用硫磺熏蒸,防止霉烂。熏时将白芷置密闭的室或箱的架子上,点燃架下盛器中的硫磺。每10Okg白芷用硫磺500g。熏1~3天后再晒干或烘干(硫磺要熏透:硫磺慢慢加人,使不熄火断烟,常取样检查,把根切开涂上碘酒,若蓝色很快消失,表示已熏透,否则须继续熏。)。

  烘干用炕,温度以60℃左右为宜。

  无论晒干或烘干,干燥过程均要连续进行,中间不可中断,否则尽管最后完全干燥,但其根心部会变黑而质量下降。每3~4kg鲜根可加工出lkg干药材。

  白芷成品以根条肥大、均匀、质重、粉性足、香气浓者为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