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O发行批文空窗两周趋势分析

  根据中国证监会最新披露的首次公开发行(IPO)在审企业情况,证券时报记者发现,从8月31日到9月13日,罕见地未有任何IPO企业获得发行批文。这意味着来自IPO的资金分流压力短期内大大降……

IPO发行批文空窗两周趋势分析

  根据中国证监会最新披露的首次公开发行(IPO)在审企业情况,证券时报记者发现,从8月31日到9月13日,罕见地未有任何IPO企业获得发行批文。这意味着来自IPO的资金分流压力短期内大大降低,也显示出IPO的三大重要关口——预披露、发审会、发行批文已全面收紧。

  从证监会披露的流程来看,在审企业状态一般分为“初审中”、“落实反馈意见中”、“已预披露”、“已通过发审会”、“已核准”、“中止审查”、“终止审查”。对于申报IPO的企业来说,随着流程一步步走下去,一般最终有两种结果,或是“已核准”,或是“终止审查”。“已核准”即意味着企业已获得发行批文。证券时报记者发现,从证监会每周五披露的截至周四的IPO在审企业情况表来看,从7月以来,除7月27日至8月2日未有企业新获得发行批文外,一般每7天均有2至4家已通过发审会审核的企业被放行进入发行环节。

  政策松动犹抱琵琶 银行理财产品两路径曲线入市

  银行理财产品资金曲线入市正在悄然加速。继工商银行对旗下正在运营的理财产品投资方向做出微调,新增证券公司集合或定向资产管理计划等多项标的后,光大银行亦高调推出一款名为“阳光新股通”的理财产品,让沉寂3年的“打新股”理财产品重现江湖。

  这一切似乎正呼应着近日监管层关于银行理财产品入市的表态。中登公司有关负责人近日透露,证监会和银监会正积极研究银行理财产品开立证券账户从事股票和债券交易。停摆3年后,规模高达10万多亿元的银行理财资金重返股票市场,似乎迎来实质性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