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在别处读后感

  战火硝烟的年代,到处是被法律所迫害的人们。残破的躯体,残破的灵魂,在那些战火里灼烧,焚化。而文人作为那个时代的精神力量,也已经被涂抹了很重的时代墨彩,诗人在短暂的一生中,浓妆艳抹的扮演了各种角色,完全沦为了历史的工具。虽然诗人在努力的挖掘自己的精神价值,燃烧着自己的激情,却并不能掩饰浓重的政治色彩和大背景下的时代气息。诗人的母亲也同样在战火中激情、疯狂、沉默、而后渐渐的麻木、失落,在悲剧中衰老,伴随她的仅仅只有她不愿被人看到的“褶皱的肚皮”和那垂死的激情。诗人的父亲在战火中死亡,而他和母亲却依然遭受着社会的精神压迫,这种压迫让人疯狂,让人窒息,比那些刀枪子弹更让人难以忍受。

  尽管诗人成功的让画家和周围的人刮目相看,却已经失去了原本作为诗人的自由抒情,仅仅是在这个疯狂的文学时期留下点不一样的东西,而那是什么,一点也不重要。

  是么?不重要?那诗人又为什么想留下东西呢?终究是条不过那文化的长河,在河水中肿胀、腐烂、而后消失。

  政治依然在继续,那么留下的东西有什么用?没用,但依然要留下,至少那些曾经令他发狂、出众的东西。或者是一些没有头的女体画像,或者是一些类似“石头的腿,穿上了沙的长袜”的诗句。那些残留着他疯狂思想的东西,遗留。只有这些,才能让他觉得自己有所为了,安心的倒在历史的黄土里。

  那些如“在手术台上邂逅一把雨伞和一台缝纫机就是美。”以及“睡着了,一只眼里有月亮,一只眼里有太阳。”的晦涩语言,伴随诗人深埋在黄土下,酝酿着更深的文化。

  而我们一样,在这个政治的背景下疯狂,死亡,然后在黄土下酝酿着更深的文化。仅此而已。

  什么才是真正的生活?每个人都或多或少问过自己这样的问题,只不过没有人能够解答。人类从远古的洪荒走来,在茹毛饮血的年代里,一切问题都围绕着生存展开,怎样追捕猎物使自己免遭饥饿,怎样采集火种使野兽不敢侵袭。第一问题是生存,而不是生活。但是人类的所谓高出一般动物的智慧使我们自己陷入了一个尴尬的境地。在现在这个越来越复杂的时代里,人类的悲剧就是永远不知道自己到底需要什么。

  “生活在别处”是法国象征主义诗人兰波的一句名言。这是一句非常玄妙的诗句,就像海子的那句“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一样令人捉摸不透,你可以把它看作一个永远的期待,也同样可以认为是一声绝望而无奈的叹息。

  不可否认的是,大多数人都有过渴望抑或至少是幻想过“生活在别处”,就像小说主人公雅罗米尔一样,创造了一个叫泽维尔的人物,作为他在幻想世界中的替身。泽雅尔的生命是一个梦,他睡着了,做了个梦,在梦中他又睡着了,又做了个梦,从梦中醒来,发现自己在前一个梦里,梦的边沿模糊了,他从一个梦过渡到另一个梦,从一种生活过渡到另一种生活,不存在任何障碍。唯一不同的是,雅罗米尔在泽维尔身上否定了梦与现实的分界,而麻木的人们只能固守在现实的围城中不敢动弹。

  每个人对于生活都有属于自己的期待,期待的生活往往像彼岸之花,美艳而朦胧,正是因为朦胧的不真切感产生了空间上的扭曲,人们往往憧憬于花的美感而忽略了那些尖锐的刺。距离模糊了现实,花不是作为现实中的形象出现,而是成为一种形而上的理想概念存在于人的视线中。生活永远在别处,就像隔着一层毛玻璃的未来,当你被对面朦胧的美好而吸引,进而打碎玻璃的时候,生活残酷的一面也许就在你准备靠近的时候瞬间赤裸裸地呈现在你面前。不断地期待,不断地面对,理想与现实,巨大的矛盾被统一在生活的过渡之中,无论怎样追寻,生活依然在别处。

  那么,到底哪里才是生活的真正出路?

  小说的主人公雅罗米尔无疑是一个悲剧人物。雅罗米尔的一生就是逃离与背叛的一生。在他发现母爱变成限制现实行动的枷锁时,他对母亲说:我不得不背叛你。然而他已经一辈子都无法逃脱母爱世界所施加给他的束缚。他的一生就在理想与现实的裂谷深渊中挣扎,他渴望进入现实生活,但诗人的特性使他无法舍弃对理想世界的追求。他渴望的爱情是柏拉图式的精神爱情,他向往的生活是理想世界的生活。理想与现实的永恒分裂是现代人无法逃脱的厄运。诗人成了这种厄运的象征和化身。雅罗米尔究其一生辗转于两个世界的边沿。

  诚然,雅罗米尔的一生是一幕悲剧。但他的人生给予了我们对生活的深刻反思:我们是应该在理想中过生活,还是在现实中过生活?究竟什么样的生活才能绽放出生命最为美好的一面?

  我的回答依然是诗人兰波的这一句话:生活在别处!

  寄居在繁华城市中的人们有着同样对生活的困惑。难道钢筋水泥森林里的生活就是每天面对不断重复的单调,每天沿着既定的冰冷轨道匍匐行进,每天在物欲的混水中拼命捞取所谓的幸福,最后忘记自己。所有人叫嚣着人类工业革命的伟大,对物质顶礼膜拜,所有的家长都用同一种姿态教育孩子:读书!挣钱!然后幸福。

  的确,无可否认,这是一个物质至上的时代,然而,又有多少人在物欲横流的漩涡中迷失了自我?

  翻开历史,我们不难发现,许多真正杰出的人物生前都贫困不堪,有些甚至甘愿自己放弃富裕的生活。这种情况并非完全出于偶然。我始终相信,物质当然是必要的基础,但若是把物质当作生活的最高追求,难免要付出精神上的代价。物质的奢华是没有尽头的,不断膨胀的欲望是人性中难以驾驭的劣根性。因此,自古以来圣贤之人就主张一种简朴的生活方式,他们洞悉了生活的真相,也为世人指出了一条相对明确的生活道路。就像孔子所说的:“君子居之,何陋之有。”注重精神的智者必然无意物质生活的奢华。同样的,用淡定的态度面对奢华的人终将找到精神的归属。精神上的简朴不是一种刻意为之的造作,而是一种追求更高境界的生活态度。

  所以,现代人生活所需的可能只是一种突围——精神上的突围。带着像雅罗米尔一样决然逃离的勇气,带领精神从物质的围城里突围,保持灵魂的自由,然后去往一个更高的地方审视远处的生活,你将收获一个和以往截然不同的美丽世界。这可能才是“生活在别处”的积极意义,也是简朴生活的真正意义。

  ps:其实这是这次寒假征文的作业,一开始写的时候言语比较偏激,写到后来发现和征文主题相差十万八千里,好在地球是圆的,所以绕着赤道狂奔一圈终于绕了回来,不过感觉忒虚伪……悲哀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