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大地震》观后感1000字

  说实话,看这部电影之前,心里是有一点点抵触情结的。铺天盖地的宣传中,无一不提到一点,这是一部催人泪下的影片,自带纸巾等等语句。好似看完电影不滴上几滴泪、不用上几张纸巾便是没有人性似的。好吧,我承认我是眼泪比较浅的一类,每每看韩剧都能看的稀里哗啦。如果自带纸巾的提醒是善意的,我不是不能欣然接受。但是如果拿它来作为一种宣传的筹码、炒作的卖点,那就有点做作了。为了流泪而流泪,为了不是自己看起来不是那么没有人性而流泪,为了显示自己的博大胸怀而流泪,那我不得不说,同志们,你们被冯导涮了,就是你们的所谓的"人性"的眼泪,拿来被制片方用作下一次宣传的卖点。

  抛开一切附加内容不说,但就这部影片来说,从一个并不十分专业、甚至谈不上业余影迷的视角来看,确是值得一看。

  内容上,亲情贯穿影片始终,元妮对一双儿女的亲情,丈夫对元妮的亲情,方登对方达的亲情,养父母对方登的亲情,方登对女儿点点的亲情,唯一与通篇主题相悖的只有陆毅饰演的学长在面对自己的爱人、孩子时所表现出来的冷漠、无情。这一道冷漠的色彩在全片温情的大背景下虽然无足轻重,但给人的感觉总归有那么一点点遗憾,也许这就是所谓的缺憾美吧。

  手法上,时间的流逝可谓飞速,一眨眼,三年过去了;再一眨眼,五年过去了;这时间过的,我都来不及眨眼的。可是话又说回来,在时间的安排和断点的衔接上,一点都看不出做作的痕迹,顺其自然就过度了下去,好像三年过后就是五年,五年过后就该演完。名字是叫唐山大地震,可相当大的篇幅都在说余震,地震过后的余震,对家园的余震,对人心的余震,这一震就是一生。

  细节上,个人认为有几处把握的非常到位,细腻、真实。

  镜头一:地震来临后,余震不断,面对丈夫的离去,一双儿女的取舍,元妮撕心裂肺的一声惨叫:老天爷!你这个王八蛋!这是一个女人竭尽所有的气力发出的对上天的控诉。一双儿女她无力保护,丈夫她无力挽救,面对灾害更显出女人的软弱。于是,满腔的悲痛化作对这灾害源头的愤怒与憎恨,化作对老天爷极度的控诉。可是,在自然面前,这样的控诉是多么的苍白和无力。这让我想起了祥林嫂,同样是面对人世间最惨痛的事,同样是女人,不同的只是表现方式的差异,但是,对一个女人来说,性质都是相同的,那是纠其一生的灾难。

  镜头二:时隔数年后,与本以为已死去多年的女儿方登相见,在厨房忙碌的元妮透过窗户看着推开门走进院子的方登,没有奔出去迎接、然后拥抱,只是淡淡的说了一句:进来吧。我曾设想过元妮情感的流露会是以怎样的方式表达,就像许多影视剧中所表现的那样,飞奔、拥抱、喜极而泣?都没有。那是我忽视了一个细节,32年,元妮一直在赎罪。想起方登,第一时间涌上心头的,不是想念,而是愧疚,那是一种犯罪的心理,这32年,她觉得自己在偷生,苟且偷生的活着本不该属于她的生命,为了她,丈夫生死相隔;因为她,女儿生生"死"在自己面前。所以,她才会说,只有自己过的越不好,心理才会越安心,如果她花红柳绿的活着,只会更对不起丈夫和女儿。基于这样的心理,元妮才会在第一次与方登见面时,不是拥抱,不是欢喜,她跪下了,跪在自己的女儿面前,这一跪,是纠结32年的赎罪;这一跪,是一个女人、一个母亲灵魂深处的涤荡。(真没用,写到这儿,我又忍不住流泪了。)

  影片中,元妮有一句台词曾反复出现:没了,才知道什么是没了。这是一种欲罢不能的伤痛,"因想说而没有说的话想做而没有做的事所留下的泪,是洒在墓碑上最悲痛的眼泪"(深山如是说)。有的时候,不知道什么是有;没了,才知道什么是没了。这样的伤痛,像插在心上的刀子,拔不出来又忍不下去。

  也有一些小的地方让人感觉如同鸡肋:陈道明饰演的方登的养父去学校看望两年未回家的女儿,敲开宿舍门,看到的却是衣冠不整的方登和陆毅饰演的学长。个人感觉这一情节带的太过牵强了,如果说是为了突出方登在经历重大灾难后造成心理上的阴影,从而导致行为的变异,那这一情节显得太过突兀,因为张静初的表演实在是太过机械,在这里我们不做那种无谓的假设,如果换成周迅或范冰冰会怎样,单就张静初的表现而言,确实整部戏里演技单薄从而显得表现过于机械,不圆润;

  另外就是中国人寿的插入广告,也太卡通了点吧。"中国人寿,踏实",试想除了对待母亲、亲情的严肃之外,其他时候整个一玩世不恭的方达,这样的语言实在不符合他的一贯风格。在这里不是要批评插入广告,只是这样的插入方式真有点不伦不类,或者在台词的设计上能够更巧妙一些也不至于让人有如鲠在喉的感觉。

  再者,方登的养母,陈瑾饰演的董桂兰有一句台词也让人感觉摸不着头脑。方登做恶梦,爸爸让女儿靠在怀里给她捏头,董桂兰的一句"不着调"让人模棱两可。导演的意图应该是表现董桂兰由于性格上的偏执导致过重控制欲和猜忌心,可是,这个人物的塑造也过于单薄。看过对陈瑾的关于董桂兰角色一段采访,言语中叶表达了对于这个角色没有能够深层次塑造的遗憾。确实如此,通篇关于一些配角的塑造都过于凌乱,没有形成通篇性的系统性,比如陆毅饰演的学长,比如董桂兰,如果情节的设计上能够再连贯一些、前后对照一些,这些角色都能够为影片的整体基调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毕竟,以陈瑾的表演功底,塑造这样的角色应该是游刃有余。

  以上,仅为个人的一点拙见,如有雷同,实属巧合。这样也便对得起那几十块钱的门票,不然看过了就看过了,没留下点什么,那才真的如鸡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