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大地震观后感1500字

  终于看到了《唐山大地震》,因为一直以来都很关注,所以看到片子之前,已经被剧透的基本不剩下什么。可依然还是强烈的想看。通常过于强烈的期待某个东西,往往是以失望结局的。幸好,这次没有。某人催我快点写观后感,其实有时候太多的想法在短时间内冲击了大脑,反而不知该怎么表述出来,但是架不住某人的狂轰滥炸,就以不同的人物写个观影流水账吧。声明一下,严重剧透。

  开场。灯灭。

  方大强出场了。方爸爸的出场时间极短,十多分钟的样子,卡车司机,复员军人,一个四口之家的男主人。他的身份说到底了也就是这么简单。

  小登和小达在方爸爸手臂上画手表那段给我的印象极深。小登下手重了,方爸爸明显的抽了一口气,手臂也下意识的抽动了一下。小登自然地嚷:别动。那手臂也就真的不再动了,不仅如此方爸爸还开口说了句:爸爸现在有两块手表了。语气别提有多高兴和自豪了。

  我们小时候,也是在手臂上画过手表的。不过,都是在自己的手上画,甚至不敢被爸妈看见,谁敢公然在爸爸手臂上下笔?我问跟我一起看电影的某女人,你敢不敢。某人回答,要是我爸少说也是一顿打,搞不好直接突突了我。我说,换成我爸,也是绝对不会同意让我画的。更别说,小登还敢嚷着不要他动。

  我想正是这一幕做铺垫,才让我的眼泪在方大强被倒塌的石头掩埋的时候下来的那么迅速。

  所以当方大强拽住李元妮,自己冲进正在倒塌的楼房的时候,我几乎觉得这是他必然的结局。那么自然而然,那么毫不犹豫的献出自己的生命。因为在他的心里,这个家,这些平淡的日子是最重要的,是他用生命守护着的一切。这个男人很普通,也很平凡,可是当他要站出来守护他的爱人,他的家庭的时候,他就可以很伟大。我想,这种人就该是叫做平凡至伟吧。

  这个人物对七哥来说,实在没什么挑战,他往那儿一站就是一个好欺负的爸爸的形象,就是一个好丈夫的形象。就是吧,您那东北口音儿太显了,方大强他好歹也是山东人啊,以后咱改了吧,要不容易出戏。

  然后就是地动山摇过后的废墟。这里对李元妮来说,绝对是炼狱,也是漫长痛苦的起点。

  她眼睁睁的看着方大强在离她二十米左右的地方被乱石压倒,所以站起来的第一件事就是扑过去,一块一块搬砖头。她嘴里不停的喊着:大强,坚持住,我在这儿呢,坚持。手上不停的动作着,在我看来那样杂乱无章的动作实在是手足无措的表现。可是,她又能做什么呢?明明要救的那个人就近在咫尺,可是就是没有力量突破横在这咫尺间的东西,只剩下着急和无奈,恨自己的无力,恨老天爷的捉弄。这真的是一种很大的折磨。

  然而,更折磨人的还在后面。小登和小达被压在同一块水泥板下面,只能救一个。这个抉择对于一个妈妈来说,无异于要她亲手杀掉自己的孩子。之前讨论这个情节的时候,某人说,没当过妈啊,这个心情要咋体会呢?我说,很简单啊,想象下你爸和你妈同时被压着,让你选只能救一个。这种选择真的太违背人性了,可是老天爷就喜欢挑战我们的心理极限,所以这种选择在地震之后还真的不是特例。这个选择生生的撕裂了李元妮。方登后来说“救弟弟”三个字一直贴在她耳朵上,忘不掉。她不知道,这三个字同样也是贴在李元妮的耳朵上,三十二年来恐怕没有一分钟是听不到的。

  在这场劫难里,她被方大强拽住活了下来,方大强替她毫不犹豫的跑向了死亡。紧接着,她亲自把女儿推向了死亡。走了的人不会再有痛觉,而活着的人却要每分每秒感受失去的折磨。我相信,如果不是还有方达,元妮恐怕会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

  李元妮只是这个废墟上的一个特写。她的身后是更多遭遇生死分离的唐山家庭,是整个瞬间阴阳相隔的城市。

  一个城市的重建,也许三年,也许五年就能完成。那心呢?

  我想这是个找不到答案的问题。常有人说,时间会让一切平淡。真的是这样吗?那么,要怎么去解释三十二年的时光却始终不能愈合李元妮的心呢?不够长吗?如果三十二年都不够,人生有几个三十二年?

  方达说,倒的房子都盖起来了,可我妈心里的房子一直没盖起来。在我看来,除非方大强和方登复活,否则李元妮的心里的房子永远不会再盖起来。时间,其实也不是那么强大的武器,时间也不是万能药。有的东西就是没办法抹去的。

  于是,李元妮就这么过了三十二年。表面看起来过着和普通人没有两样的日子柴米油盐,心里却是一片废墟。有人说,中间的段落太长太生活,甚至让人忘记了这是一个经历了地震的家庭。我听到这个说法的时候,实在是觉得太好笑。拒绝其他男人的示好,不愿意搬新房子,要先买墓地。这些细节不全都是李元妮心理状态的显现吗,这些不都是因为三十二年来那场地震没有一分一秒不在影响她的生活吗。生活就该是这样的啊。平淡如流水,激流回旋只发生在人心里。而心里一片废墟的人,是不会整天把伤口晾在外面的。仔细去看,你才能发现细节里透露出他们内心的沉重。

  方登的回归对李元妮来说,实在是一个做梦都未敢奢望的惊喜。然而,更多的还有害怕。因为,她不知道该怎么面对这个当年被她放弃的女儿。

  两个人见面这一段,徐帆实在演的太好了。包饺子时候,不停抖动的手,甚至都捏不住皮儿,脸上却没有过多欣喜或者担忧的神情。听说方登去了加拿大的时候,那一句:她躲我那么远呢。我的眼泪刷的就开始留下来了。方登进门的时候,我实在很怕看到徐帆会冲出去,抱着女儿大喊大哭这样的演绎,那样就真的只是戏了。现实却是,一个离开你很久,你想念了很久的人重新出现在你面前的时候,内心多半该是酸涩,多半是想哭可是又要空竹自己不该在这种时候哭,多半也只能讲出一句类似“回来就好”这样的话。何况,现在李元妮心里还存着发酵了三十二年的内疚。

  李元妮继续捏着饺子,甚至都没走出厨房,抬头说了句:进屋吧。真的太好了,我实在是很想跳起来拍手喊个好字的。不过为了不被当做神经病,还是忍了吧。

  再看方登的另一对父母,王德清夫妇。

  陈道明大叔真是演的太好了,看完之后我直接就感觉这戏女一号是徐帆,男一号是道明叔。三套军装,每一套都很有型,英武又不失儒雅。某人说,你跑题了吧。呃,好像还真是的。

  回来继续说人物。这个养父绝对又是个不可多得的好爸爸。他从来没有介意过小登是养女,把她当做亲生女儿去疼爱,却又鼓励她有时间回唐山去找找亲人。说实话,这个胸怀实在比小登的养母要大气的多。养母实际一直都在提醒自己小登的身份,也许是因为害怕失去,但是这种介怀对曾经被母亲抛弃的小登来讲无疑是一种伤害。她其实是很爱小登的,只是犯了一个常见的错误,在乎到不知道怎么去在乎了。

  而王爸爸则是从一开始站在小登的立场,真心的信任和疼爱她,甚至到了宠溺的地步。不管是名字也好,还是考外地的大学也好,一切都是支持她自己的意愿,只要她幸福快乐就好。

  当道明叔说出:“考不上也没关系。就算上了大学,大学里也出了不少废物。不上大学的,也可以当栋梁”这段台词的时候,我和旁边某人对望了一眼,然后都看见了对方眼里闪烁的光芒,那意思是:我要有个这样的爸该多好!然后是谈志愿那段,我当时就穿越到自己身上了,这场景太熟悉了,似曾相识啊。

  方登去了杭州上大学,暑假王爸爸去看她,开门正好看见杨志在方登宿舍。关于之前两人在干嘛,估计王爸爸也猜到了。不过,他什么也没说,只是细细打量了杨志的背影,问了问女儿这个人是谁,就岔开了话题。某人这个时候又说了,要是她爸一定会用反坦克炮轰了她。我没搭理她,因为这个时候方登开始问养母的身体情况。接下来,道明叔的演绎太经典了。妻子已经病入膏肓,他的眼神痛苦,疲惫,空洞;但是又不知道应该怎么跟女儿讲,只能用几个字来回答女儿的提问,欲说还休之间最后也只说出让她回去看看。作为军人,丈夫,父亲,他必须要撑住,而他撑得实在辛苦。

  妻子去世,爱女退学失踪,这时候的王德清怕是已经在崩溃的边缘了。他再次去了小登的学校找杨志。在这一段里,我最喜欢的是,道明叔在扇耳光之前,先摘掉了军帽,脱掉了常服外套。这个细节处理的很到位。从六七十年代走过来的军人,他们骨子里天真而浪漫的守护着理想和信念。所以他是会珍爱那身军装和军人的身份胜过生命的。他不会让自己穿着那身军装去伤害一个不是敌人的人,不会让这身军装有任何的污点。能想到这个细节,我真的很佩服道明叔。

  某人在这个时候忍不住又嘀咕了一句:换我爸这回该上巡航导弹了。

  七年之后,方登带着点点回家来。老爷子在电话里对着老战友得瑟:我走不开,我现在也是一大家子人呢。我当时觉得这按捺不住的得瑟语气,心里得有多高兴啊。再多想一步,又觉得这个画面实在有点苦涩。七年的春节,老爷子一个人都是怎么过来的。看着别人家家,自己呢,妻子去世了,女儿不知生死。加上被剧透的我,已经知道这个年夜饭之后,恐怕小登就要去加拿大了,老爷子又要一个人了。所以,如此温馨的场景,我竟然也在一路掉眼泪。

  老爷子说天天担心,我想这真的不夸张。心里若真惦念一个人,不需要刻意去想也会不自觉担心。吃饭的时候会想,不知道那边吃的好不好;冬天的时候会想,不知道那边有没有穿暖和;过马路的时候会想,她过马路有没有小心看车。

  最后,要说方达。撇开对于李晨同学的好感不谈,方达这个人物实在是很渣。

  从烧纸那场戏,他对着元妮说出:早知道当年还不如救我姐就不失望了,这样的话的时候,我就开始觉得他实在是个混蛋。怎么能在这样的时候,去戳自己母亲心口最疼的那道伤呢?明知道自己的命是姐姐的命换来的,怎么能说出这样的话?

  紧接着,从杭州回来要给妈妈换房子。元妮不愿意,他捶着车子对元妮喊:你让街坊四邻怎么看我。真是幼稚,幼稚到了极限。原来,你所谓孝顺是做给别人看的?方达爱自己的妈妈是毋庸置疑的,然而这爱幼稚而自私。爱不会因为别人怎么看而自己去做什么,只要按让她的意愿生活,并且快乐,这就够了。

  方达同学最渣的一场戏就是和媳妇儿吵架。当初方奶奶要带走方达的时候,李元妮好像丢了魂一样绝望。方达应该都还记得吧,现在为什么不能体谅一下妻子呢?居然说出“鸡有的是,蛋也有的是”这样的混账话,实在是不可理喻。小河就真的是个好姑娘,从来都是懂事乖巧,对在方达心里母亲永远排第一,也从来没有怨言过。母亲舍不得孩子,这是多天经地义的事,居然还要承受方达的那些混话。即使这样被对待,小河最后也还是选择了委屈自己。这样的胸怀,方达实在是应该学习一下。

  方达用对母亲的爱做借口,伤害了另一个爱他的人。我总觉得真正懂得爱的人,应该是会爱每一个人的吧。

  最后的最后,说几个漏了的印象深的小细节吧。

  地震前,小登和小达争着吹电扇。小达说,他要先吹,小登说,让妈先吹,妈煮饭热。多懂事的孩子,那么爱她的妈妈,最后却听见妈妈亲口抛弃了自己,三十二年来都不能释怀是可以理解的。(这里再次证明,方达同学从小就自私)

  地震前,小达一进门就抓了一个西红柿。后来,还剩最后一个的时候,妈妈又让登让给方达吃了。三十二年之后,方登一进家门就看到四个洗干净的西红柿。李元妮说,妈没骗你。

  清明节烧纸那一段,李元妮细细的跟方大强和方登念叨新家已经怎么走。然后镜头推远,全城的火光,太震撼了。这一段是我之前看片花就哭了的地方。

  汶川那个妈妈也是亮点。之前冷静的说锯腿,之后又疯狂的要去找女儿的腿。太精彩了。而且我认为,正是因为目睹了这个,方登才愿意重回唐山的。

  关于植入广告。其实,我觉得除了中国人寿那个,其他都不觉得怎么硌眼或者怎么突兀。中国人寿那个实在忒明显了。

  某人说,她一直没想明白的一个问题是,三十八军附近好的医学院多了去了,方登干嘛大老远非得跑去杭州上学。我想了下回答她,是为了保证另一主角方达同学的出镜率。我觉得这个交集挺不必要的,分成两条线讲就好了。

  看见很多人说这部电影名字不该叫这个。其实,我也觉得英文名aftershock的确更贴切。可是,叫什么名字真的无所谓。至少对我来说,吸引我更多的不是那23秒发生了什么,而是那23秒对之后的32年的影响。是从那个废墟里站起来的人之后的生活。

  所以,当灯光重新亮起来的时候,我想在这两个小时内流的这些眼泪实在是很值得的。

  死亡是一瞬间的事,艰难的生活却是一辈子。所以勇敢者要选择活下去,无论背负着怎样的沉重,无论心里是怎么样的废墟。活下去,才有希望。